11月17日,《电影艺术》主编谭政应邀到我校讲学座谈。上午,谭政以“中国思想与电影理论的演进”为题开展讲座;下午,围绕“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热点与挑战”与我校电影体系教师深入座谈。本次讲学座谈是华亿官方网站影视艺术专家大讲堂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学研产一体化”办学理念指引下,提升教师影视学术水平,开阔眼界,厚实理论基础,促进创作的认知与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常务副校长刘振华主持本次讲学座谈。学校电影学院、动画艺术学院、虚拟现实与电影技术学院、文商学院教师到场聆听学习并交流互动。
谭政讲学
华亿官方网站常务副校长刘振华主持讲座
上午讲座中,谭政围绕“世界电影理论发展概略、中国电影理论发展概观、中国电影理论民族主体性的建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电影理论建构、中国电影美学建构、中国电影理论话语的生成、学科体系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建构、学术共同体的使命”等九个方面展开讲座。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意义深远,让与会教师从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谭政认为,要重视电影本体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中国电影理论对电影本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外在属性的界定认定到内在本性的探求转而拓展到文化属性的确认,从单纯强调电影的政治功能到对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工业性、技术性等多重属性的认定。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综合体。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催生出了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电影生态也随之发生嬗变,电影理论批评建设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谭政认为,电影理论获取与输出形式更加创新、精准和自由。原先电影理论批评在传统纸质媒体出现较多,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如今自媒体的壮大,渠道上从公众号到抖音,形式上从文字到视频,伴随着技术进步与渠道的拓展,电影批评的载体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
谭政表示,现在的中国电影理论开始形成系统的思维,从一个整体框架去思考中国式的电影理论。当初,中国电影理论民族化,大多数时候是与国外比较中西方的不同之处,并且更多是从影像本体去寻找中国电影理论的特征,例如从诗意、意象、赋比兴的手法去解读。如今,中国电影理论越发成熟,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建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推进公民素养以及提升社会进步等思想性的、哲学性的问题。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个性化表达,提高我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凸显中国电影多元性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热点与挑战”座谈会现场
下午座谈,围绕“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热点与挑战”主题,谭政与电影体系教师广泛交流互动。谭政通过案例剖析,全面详细地解读了他对中国电影行业的理解。他提出中国电影应就本土化、民族化的特色创新理论成果,区别于西方的叙事风格,以中国特色的电影研究体系与世界对话,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谈到学者如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具体问题,更加引发在场教师的兴趣与共鸣。
谭政提出“三大共振”概念。即电影产业界共振、理论共振和期刊共振,以此构建学术共同体,推动学术繁荣发展。谭政建议,在发表成果前,要清楚知道前沿的学术刊物自有一套规范,所以要全面了解学术期刊的构成、设置及话题。自己作为某个领域的研究者,要精心组织策划,并与期刊的责编沟通,共同商定课题,这是比较理想的合作模式。
谭政说,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充满希望和机遇。这一观点引燃现场学生的思维,踊跃互动加入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在观点的碰撞中为未来的电影研究和创作积累宝贵经验和灵感。
从上午的讲学到下午的座谈会,高端的学术观点、深邃的思想碰撞浓厚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交叉融合下,吸收各门类理论知识,用理论研究指引支撑学校的教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影视人才的培养,为创造精品力作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